9月正值開學季,學校將以新面貌、新氣象迎接師生。為保障校園師生飲食安全和身體健康,預防校園食源性疾病的發(fā)生,結合校園食源性疾病的發(fā)病特點,特做以下風險提示:
一、預防致病微生物及毒素引起的食源性疾病
食物烹飪加工過程易發(fā)生交叉污染,長時間的貯存、運輸易引起致病微生物及其毒素滋生,保持烹飪環(huán)境的潔凈衛(wèi)生,合理安排食物制作、配送和進食時間,確保食物在脫離安全保護溫度到進食在2個小時內,重點預防以下致病微生物及毒素引起的食源性疾病:
1. 沙門氏菌、致瀉大腸埃希菌、金黃色葡萄球菌及其毒素
由于原料污染、交叉污染儲存不當?shù)仍?,散裝冷食、即食類食品更易受到沙門氏菌、致瀉大腸埃希菌和金黃色葡萄球菌及其毒素污染滋生。
預防措施:
(1)選擇合規(guī)資質的市場商場和超市選購食材;
(2)需要加熱的食材一定要燒熟煮透,生鮮食材一定要清洗干凈,制作過程謹防交叉污染;
(3)一次制作的量不宜過大24小時內吃(售)完為佳,最長不超過48小時,制作好的成品要及時冷藏保存。
2. 蠟樣芽孢桿菌及其毒素
米飯、蛋炒飯、米粉等米制品加工和儲存不當是導致蠟樣芽胞桿菌及其毒素引起的食源性疾病的主要原因。
預防措施:在室溫下,米飯冷卻過程中要做好環(huán)境衛(wèi)生,放置時間不應超過2個小時,制作蛋炒飯最好不用隔夜剩米飯制作。
3. 諾如病毒
諾如病毒具有很強的傳染性,食物被諾如病毒污染,感染人員間接污染器皿、食物,都可能引起感染,牡蠣、蛤蜊等貝類食物可能富集海水中的諾如病毒,為高風險食物。
預防措施:
(1)注意個人衛(wèi)生,尤其是制作、售賣、分發(fā)食物餐具過程中的手衛(wèi)生,飯前便后應使用洗手液或肥皂認真清洗雙手;
(2)生熟分開,避免食物交叉污染,烹飪要充分燒熟煮透;
(3)做好烹飪、就餐等環(huán)境的消毒工作,定期開窗通風。
二、預防有毒植物中毒
馬桑果、鐵樹果、桐油果、蓖麻籽等野生植物:
馬桑果、鐵樹果、桐油果、蓖麻籽等野生植物含有天然毒素,校園學生易好奇嘗食引起中毒。
預防措施:校園和家長應加強有毒植物中毒危害的宣傳、監(jiān)護、教育,提高學生對有毒植物的認識,增強自我保護意識。不采、不嘗、不吃野菜、野果。